慢性病患者千萬記住,入夏后一定要這樣做!
夏天這么熱,陽氣夠多了吧,還要艾灸嗎?
夏天艾灸豈不是“熱上加熱”,不會上火嗎?
夏天艾灸絕不虧!
天地之間的陽氣,經歷了秋收冬藏,又在春天醞釀已久后,終于在夏季迎來蓬發。
人與自然相生相依,立夏后,人體陽氣不斷向外生發。
處于外熱內虛、上熱下寒的狀態,這時艾灸絕對不虧!
一、 火力易滲透
夏季表皮毛孔擴張,艾灸火力更容易滲透進人體,調理病癥效果更好。
二、 給陽氣添把火
夏天人的陽氣升旺,體內寒濕處于“半解凍”狀態。
此時艾灸就像給體內的陽氣添一把火,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的功效更明顯!
三、為秋冬儲備陽氣
像松鼠為冬季儲糧,人也要未雨綢繆,為秋冬儲備陽氣。
夏天艾灸給秋冬準備了充足陽氣,陰陽平衡提高了抗病能力。
能更好地預防冬季舊病復發,或減輕癥狀。
慢性病要趁夏調理
夏天氣溫升高、濕度增大,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,心腦血管系統也發生改變。
盛夏艾灸對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的調理有一種天然的優勢。
一、高血壓
夏天人體血管擴張,易出汗,因此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會比冬季低。
很多患者放松了警惕,甚至有人自行減量或停用降壓藥。
這時候更應該注意預防:
1、保證睡眠質量
高血壓患者夏天夜間睡眠質量不好時,血壓會升高。
因此,病人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,保證正常睡眠。中午適當休息,補充睡眠不足。
2、飲食清淡新鮮
夏季消化道功能減退,食欲下降,水分丟失較多。
高血壓病人飲食宜清淡,注意補充水分,防止血液黏度升高。
3、艾灸調理
中醫認為,高血壓是由于機體內部陰陽虛實失衡導致的。
通過取穴施灸,平肝潛陽,能使高血壓下降。
(1)肝陽上亢型
這類病人常見癥狀就是血壓高,容易臉紅、頭痛、頭暈,而且脾氣特別急。
艾灸穴位:曲池穴、太沖穴、涌泉穴。
(2)陽虛高壓型
這類病人有很嚴重的眩暈癥狀,走路輕浮無力,記憶力減退,畏寒肢冷。
艾灸穴位:百會穴、關元穴。
二、糖尿病
夏天人體對抗寒冷的腎上腺素分泌減少,胰島素的作用可以更充分地發揮,所以血糖較其他季節偏低。
糖尿病人在夏天應預防調理:
1、抵御水果誘惑
水果旺季來臨,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抵御水果的誘惑,以免血糖升高,誘發高滲性昏迷。
2、補充水分
糖尿病患者口渴應主動補充水分,但要避免過度飲水和喝冷飲。
3、艾灸不做“小糖人”
艾灸可以雙向調節血糖,使血糖老實地呆在正常范圍。
還可以改善病人消瘦無力、免疫力低下等問題。
取穴:大椎穴、肺俞穴、脾俞穴、足三里穴。
三、冠心病
氣溫變高,空氣濕度大,含氧量低,供給心臟大腦的血液減少,更容易誘發冠心病。
特別在氣溫超過33℃的悶熱天氣,病人要注意預防:
1、遠離煙酒
心衰患者一定要戒煙限酒,不要給心臟增加負擔。
2、保持愉悅情緒
患者要控制情緒,減少心事煩事,可別一下子“怒發沖冠進醫院”。
3、艾灸讓心安
艾灸使氣血運行,從而預防緩解冠心病,尤其對于慢性心絞痛的患者,保健作用更好。
主要取穴:心俞穴、膻中穴、內關穴。
四、腦血管病
夏季由于出汗變多,體內水分丟失,容易讓血液濃縮,誘發急性腦血栓。
腦血管病人夏季注意預防:
1、多喝茶水
中風和心臟病容易在清晨發生,研究認為與夜間缺水有關。
艾茶能降低血液稠度,所以堅持睡覺前和起床后喝一杯艾茶,對預防血栓形成有益。
“艾”我就泡我(弦歌堂·高原艾茶)
2、降低勞動強度
體力勞動者要注意適當降低勞動強度,防止發生腦出血。
外出可以戴帽遮陰,以防中暑。
3、艾灸更養心
艾灸有助于化瘀通絡、益氣行血、促進新陳代謝。
艾灸關元、內關、勞宮、太沖穴,能有效緩解心腦血管病。
中醫提倡“冬病夏調”,而今年7月初就快進入三伏天。
特別是一些慢性病,三伏灸調理后效果更顯著。
夏天艾灸能升溫助陽、驅除寒邪。
冬天備受慢性疾病困擾的人,三伏不調理,再等又一年!
以熱治寒正當時,
猶豫再三不敢灸,
疾病爆發不能救,
夏季艾灸造福音!
“艾”我就灸我(弦歌堂·溫灸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