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 | 暑熱如歌,心靜生涼
小暑必吃的三種肉
你吃了嗎?
看似普通的三件事
竟然不建議做?
伏前要怎么艾灸?
答案盡在本篇文章中!
小暑·介紹
35度的高溫直呼太熱?更熱的還在后頭呢!
“暑,熱也,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,今則熱氣猶小也。”
這句話說的是小暑雖熱,但還不是最熱的。
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。”進入三伏天,才知道酷夏有多“苦”。
羨慕淄博燒烤?俗話說“伏天的雨,鍋里的米”,小暑也能開啟“燒烤模式”。
不僅時不時下雷陣雨,雨后的地就像被烤過,還很燙腳。
《小暑六月節》
唐 · 元稹
倏忽溫風至,因循小暑來。
竹喧先覺雨,山暗已聞雷。
戶牖深青靄,階庭長綠苔。
鷹鹯新習學,蟋蟀莫相催。
《小暑才交雨漸晴》
宋·方回
平陸莽為巨浸,晴空變作漏天。
明朝是小暑節,重霉必大有年。
小暑 · 三候
一候,溫風至
小暑日后不見涼風
暖風夾雜著熱浪襲來
室外感受熱上加熱
二候,蟋蟀居宇
驕陽似火
蟋蟀也嫌熱
喜歡到墻角陰涼處避暑
三候,鷹始鷙
空中的鷹也怕被“上蒸下煮”
不想碰滾燙的地面
選擇翱翔高空感受涼風
小暑 · 習俗
1、食新
民間有小暑“食新”的習俗。
“食新”是將新打的米、麥等磨成粉,制成面餅、面條分享來吃,表達對豐收的祈愿。
2、游伏
每年夏天農歷初伏,家家戶戶都要扶老攜幼,出門游玩。
因為“伏”和“?!蓖?,和“富”相近,“游伏”也就是“有?!?、“有富”。
3、曬伏
“六月六,人曬衣裳龍曬袍”,小暑有曬書畫、衣服的習俗。
經過晦暗的梅雨季,人們趁著久違的陽光曬伏,以去潮去濕、防霉防蛀。
小暑 · 3要吃3不做
天氣熱了沒胃口,平時愛吃的肉也覺得膩。
小暑常吃這三種肉,不僅越吃越開胃,還能強身健體。
1、黃鱔:補中益氣
“夏天的命是空調給的”,長期吹空調易導致寒氣傷及脾陽。
此時適當地吃黃鱔可以為自己補氣。
“小暑黃鱔賽人參”,黃鱔具有補肝脾、除風濕、強筋骨等作用。
此外,黃鱔對預防動脈硬化、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作用。
2、河蚌:滋陰明目
空調吹久了還容易誘發“干眼病”。
而中醫認為蚌肉有清熱解毒、滋陰明目的功效。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,但過敏體質和脾胃虛寒、腹瀉的人不宜多吃。
3、伏羊:冬病夏調
小暑節氣是“冬病夏調”的好時機,尤其是寒濕體質的人,在三伏天喝一碗羊湯,大有裨益。
中醫認為,羊肉湯具有補虛祛寒、溫補氣血、益腎補衰、開胃健脾之功效。
亞健康和慢性病患者,小暑吃點羊肉,能有效緩解癥狀。
吃肉進補后,小暑盡量別做這三件事。要不然虛不受補、適得其反。
1、久坐潮木
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?!?/span>
小暑熱盛則燥,寒盛則濕,露天久置的木料,在暴雨過后會非常潮濕。
雖然看上去是干的,但太陽一曬,會有潮氣向外散發。
久坐易誘發痔瘡、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。
2、飲料替水
夏天喝奶茶冰飲就夠了?
要知道,飲料是不能代替水的。
如果只喝飲料不喝水,尿液中的代謝物質不能很好稀釋,很容易形成結石。
3、久不通風
三伏天不少人怕熱,一直關著窗吹空調。
但潮濕悶熱、通風差的室內更易引發中暑。
而且長期不開窗換氣,空氣質量會變差,反而易致病。
小暑·艾灸
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,小暑正是“出梅入伏”的開始。
2023年的伏前時段為:07月01日-07月10日,這期間多艾灸,才能有充足的陽氣“備戰三伏”!
伏前補陽可常灸這4個保健穴。
1、命門穴
顧名思義,是人體的生命之門,具有推動五臟六腑陽氣的作用。
2、中脘穴
中脘穴位置特殊、功效諸多,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和腑會都匯聚此處。
3、關元穴
此處是男子藏精、女子藏血、統攝元氣之所。
4、氣海穴
氣海者,是男子生氣之海也,治臟氣虛寒,真氣不足,一切氣疾就不瘥,皆灸之。
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;
伏前常灸,健康長久;
要想酷暑不“苦”,給生活加點“艾”
七月遇見“艾”,弦歌盼您來!
弦歌堂·廣州越秀旗艦店華麗試業
7月5日-7月31日
新客進店消費憑下方海報
還可領取“精美伴手禮”一份
養生來弦歌,禮為尊上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