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越扎越深? 中伏拔病根,不做病床人!
一句簡單的“身體不好”
真的能說清身體情況嗎?
中伏拔病根的重要性你知道嗎?
看清病邪路數,盡早趁熱拔除!
一、中伏除病根
“初伏防中暑,中伏除病根,末伏躲老虎。”
今年中伏有20天(7月21日-8月9日),是三伏養生期的中點,也是承上啟下的轉折點。
你知道嗎?其實很多“病根”都是三伏天落下的。
中伏加大暑,悶熱配臺風,暑濕之氣乘虛而入。
最易使人心氣虧耗,尤其老人、兒童、體虛者,往往會引發苦夏、中暑等病。
所以中伏是除病根的關鍵時期,錯過了要再等一年!
二、病邪扎根5階段
除病根之前,我們先要弄明白病邪扎根的路數,才能及時按下“暫停鍵”,祛除病根!
一般來說“病邪扎根”會經歷5個階段:
第一階段:從強到虛
“虛”也就是“亞健康”,癥狀顯而易見:
1、食欲不好,吃得少;
2、疲勞乏力,沒有精神;
3、氣短頭暈、愛出大汗;
4、抵抗力差,愛生病,病后不易好。
當人開始氣虛,就像給病邪打開了一扇大門,寒濕開始侵襲!
第二階段:從虛到寒
氣虛再往下發展就是陽虛體寒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“氣虛為陽虛之漸,陽虛為氣虛之極”。
也就是說氣虛是陽虛的開始,陽虛是氣虛的嚴重后果!
當身體消極怠工,產生的能量不夠,就會怕冷、四肢冰涼,甚至出冷汗。
陽虛使防御力下降,腹痛腹瀉、關節冷痛、下肢發胖等問題席卷而來!
第三階段:從寒到濕
病邪再往下扎根,寒和濕就會勾結在一起!
俗話說“中伏雨堵門,寡婦早嫁人。”
當中伏遇上連續降雨,如果不盡早除濕,就會像俗語那樣,被濕氣堵門,問題找上人!
腸胃病、痛風、濕疹、肥胖、關節痛等癥狀開始陸續出現。
第四階段:從濕到滯
寒濕不除,會凝聚成痰。
寒濕變成痰重濁黏膩,會阻礙身體氣機,出現氣滯,導致身體循環代謝變慢!
第五階段:從滯到瘀
當氣血運行變慢,寒濕痰濁淤積在一起,就會發展成瘀。
血瘀帶來的危害大家都知道,囊腫、結節、腫瘤、血管瘀堵,想必大家都不想沾上吧。
如果舌苔有以下瘀象的就要注意了,“斷根”迫在眉睫——
舌暗、有瘀點或瘀斑、舌下青筋變粗等。
對照看看自己在第幾階段,想要盡早“斷根”的一定要抓緊做這2件事!
1、驅寒:在陽氣向外透散時,排除寒濕;
2、溫陽:補五臟六腑的陽氣,增強抵抗力。
那該如何驅寒溫陽呢?
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借助“天之陽”曬曬背,但如果天氣不好呢?
這時就得用“地之陽”——艾草。
尤其是弦歌堂的艾草均采自貴州平均海拔1200米的高原。
生于高寒,更能聚陽,因此弦歌堂的艾產品溫陽效果更強。
三伏養生黃金期,堅持“艾養生四部曲”,不僅免受天氣影響,還能讓你由里到外驅寒溫陽、改善體質、事半功倍除病根!
中伏不排濕,入秋必有寒
艾可化三年之冰,灸可破多年之病
三伏破冰,勢在必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