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丨寒生露凝,御寒護陽
寒露·簡介
寒露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,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說:"九月節,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。"
寒露作為秋季的倒數第二個節氣,是氣溫驟降的節點,此時冷氣逼人,露水開始凝結成霜。
在這個時節,萬物走向凋零,大自然陰盛陽衰,人體也極易被陰邪入侵,所以養生防護極其重要。
寒露·詩詞
《木芙蓉》
唐·韓愈
新開寒露叢,遠比水間紅。
艷色寧相妒,嘉名偶自同。
采江官渡晚,搴木古祠空。
愿得勤來看,無令便逐風。
《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》
唐·戴察
蕭疏桐葉上,月白露初團。
風搖愁玉墜,枝動惜珠干。
凝空流欲遍,潤物凈宜看。
莫厭窺臨倦,將晞聚更難。
寒露·三候
一候 | 鴻雁來賓
先至者為主,后至者為賓。遲行的鴻雁,陸續往南遷徙,尋找越冬之地。
二候 | 雀入大水為蛤
黃雀隱沒避寒,換之海中蚌蛤增多。其貝殼與雀鳥相似,故古人認為雀化為蛤。
三候 | 菊有黃華
深秋百花皆感陰氣而凋零,唯黃菊獨盛開。
寒露·風物
● 秋雨梧桐
“蕭疏桐葉上,月白露初團。”梧桐無疑是秋天最浪漫的樹。
寒露風過,一地的梧桐是一地光陰的靜和。
● 山楂滿枝
在山林清冷的寒秋,熟透的山楂是一抹重彩。
此時節,山楂酸甜正宜,裹糖后便又成了糖葫蘆。
● 好“柿”成雙
寒露過后,紅彤彤軟糯的甜柿更添了一層喜氣。
帶著山野特有的秋韻與秋霜,美美地咬上一口,清甜脆爽。
寒露·習俗
寒露之時,北方天氣干燥,而南方秋雨綿綿。
因此,各地的節氣習俗,也不盡相同。
● 飲菊花酒
此時菊花盛開,為除秋燥,某些地區有飲“菊花酒”的習俗。
其味清涼甜美,有養肝、明目、健腦、延緩衰老等功效。
● 登 高
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,十分適合登山。
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紅葉;南方也秋意漸濃,蟬噤荷殘。
● 秋邊釣
寒露是釣魚的好時節,水溫也下降到魚類喜愛的溫度。
魚兒為填肚越冬,就顯得更加饞嘴貪吃,易上鉤。
寒露·養生
● 宜適時添衣,保暖足部
寒露氣溫急速下降,要注意防寒保暖,衣物薄厚搭配。
除此之外,寒露有著“寒露腳不露”的說法。
晚上可以艾葉煮水沐足,促進血液循環,抵御外部寒氣。
“艾”我就泡我(弦歌堂·足浴包)
● 宜滋陰潤燥,及時補水
寒露后,天氣干燥,要少食辛辣刺激。
對付煩人的秋燥,建議“朝朝鹽水,晚晚蜜湯”:
白天飲用艾茶可以加點鹽,晚上喝些艾茶則加入蜂蜜。
在補充水分的同時,還有助于抗衰,防止便秘。
“艾”我就泡我(弦歌堂·高原艾茶)
● 宜早睡早起,調養精神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中講:“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行。”
順應大自然的節奏,早睡早起,早睡有助于陽氣收斂,而早起可以使肺氣舒展。
對于秋季容易產生的悲傷憂郁之情,可散步、慢跑,宣泄積郁,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。
寒露·艾灸
寒露到,冷意起,但人體有著三大”暖身穴位”。
艾灸這三大穴位,可以疏通經絡,活血化瘀,御寒保暖。
● 合谷穴,溫暖關節
合谷穴,即虎口,艾灸可溫暖關節。
因天氣寒冷引起的關節炎、肩周炎,都可調理。
● 涌泉穴,暖身壯陽
涌泉穴位于人體腳心,足底有著諸多經脈。
經常艾灸足底和此穴,有助于暖身壯陽。
● 足三里穴,提高耐寒
此穴屬于足陽明胃經,是多氣多血之經。
經常艾灸有助于疏通經絡,可提高人體抗寒能力。
寒露后,便是霜降,秋季最后一個節氣。
在這個時節調養好身體,讓身體健康無憂,可以順利度過秋冬!
擁秋入懷,清露濯心
人生少幾分匆忙與浮躁
多一些從容與淡定
秋色漸深,歲月向晚。
寒深露重,愿君珍重。